IMG_20160610_233329.jpg

  這是我讀的第二部金庸作品。

  說到這碧血劍的來由,其實連讀都還沒讀,就先聯想到《書劍恩仇錄》書末,陳家洛給喀絲麗香塚所題的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因此這「碧血」二字,我以為略有承先之意。然而這《碧血劍》實際上是指稱小說裡金蛇郎君的金蛇劍;由於此劍殺人無數,長年匯積的血痕,讓劍身隱有幽幽青光,由來是這樣的。《碧血劍》以袁崇煥對抗滿人以及被崇禎誤信謠言濫殺忠良的故事為背景,並以金蛇郎君夏雪宜與溫儀的愛情為源頭,引出袁承志為父報仇及與夏雪宜之女夏青之愛的主線結構。

  小說以海上小邦浡泥國張朝唐遊中原,和保鑣楊鵬舉一同遇上袁崇煥督師舊部「山宗」為開始,話說這張朝唐跟楊鵬舉根本就出來跑龍套的,一個文弱書生和一個武藝平平的保鑣,被這般武林好手給嚇尿了之後只好摸摸鼻子回國,這一回去,就等小說的最後才又出來跑龍套,把袁承志一班心灰意懶的人帶到海外過清靜的日子,看完了《碧血劍》只覺得這兩人實在是花瓶地令人印象深刻那時還年幼的袁承志為了避禍,與山宗一行人散了,輾轉來到華山派神劍仙猿穆人清這來學武,期間又得千變萬劫木桑道人的指點,以及自學了石窟中金蛇郎君所遺秘笈中的武功,然後搖身一變成了高手(是說武俠小說好像差不多都有這般的過程)。

  變成高手的袁承志下了山,結識做無本買賣的石樑派溫家的孫女溫青,而溫青的生父卻是人人聞之色變的金蛇郎君夏雪宜。溫氏兄弟的老六當時看上夏雪宜的姊姊,強硬不成,連著一家五口全殺了,卻漏掉夏雪宜,他立誓要殺溫家五十人、玷汙婦女十人,以十倍償還當年血債,不意卻愛上了溫青的媽媽溫儀,溫家兄弟用結為親家設陷,加上覬覦夏雪宜所持有從五毒教得來的寶藏圖,因而誤服「醉仙蜜」敗在溫家的五行陣之下,被挑斷了手腳筋,讓溫家押著他去尋找寶藏。卻說夏雪宜為了尋求穆人清相救,正誤導溫家前往華山尋寶的途中,卻讓當初在五毒教結識的女子何紅藥遇上了。夏雪宜當初為了向溫家復仇,曾到五毒教欲求用毒的學問,卻讓教主的妹妹何紅藥一見傾心;何紅藥為了他,盜出代代相傳的五毒教三寶-金蛇劍、建文帝的藏寶圖、二十四枚金蛇錐給夏雪宜,而她卻因此受萬蛇咬嚙之刑,並被罰在外乞討三十年。何紅藥一路乞討,一路向江南尋人,碰上被溫家押著的夏雪宜,把他救了出來,卻發現這個為了他吃這麼多苦的男人早已有了別的女人,於是把夏雪宜帶上了華山的一處山洞中,日日折磨他、並把他雙腿給打折了,卻仍然不能讓他說出溫儀的所在。何紅藥下山尋找了半年多,仍無法得知夏雪宜的情人到底是誰,回到華山卻又已找不到他,不意其實夏雪宜已封閉山洞,在洞內自殺。

  所以回過頭來說,一開始提到袁承志在石窟中學到金蛇郎君的武功,便是這樣來的。而袁承志下山後,一路遇上夏青(溫青離開溫家後自改承父姓)、五毒教等等,卻是正好一點一滴地把金蛇郎君的往昔、同時也是夏青的身世來歷給解開了。

  再來說說《碧血劍》的主要背景架構。《碧血劍》的最後,金庸花了一百卅餘頁的篇幅來寫袁崇煥的評傳,可見他對這段歷史的重視。袁崇煥在內憂(闖王之亂)及外患(滿清入侵)的明末,是唯一一個能把滿人擋在關外的將領,他歷經木匠高手熹宗聽信魏忠賢的讒言罷官,直到崇禎上台剿滅魏忠賢及其黨羽,再次起用袁崇煥。然而崇禎雖然倚重袁崇煥,卻一再拖欠軍餉,導致袁直言無忌地上書請皇帝撥私房錢(內庫)來當軍費,因此開罪了皇帝;再者皇太極欲求議和,連連與袁崇煥書信往返,也引得崇禎懷疑;三者袁一向採用堅壁清野、固守城池的方法來消耗敵力,在明軍頹弱時這一著尚可自保,然而崇禎不明軍勢,催促袁出戰未果,便更起疑心。因此雖然袁屢屢立功,最後還是給崇禎下獄了。以當時的氛圍來說,袁在百姓的心中儼然成了漢奸,他被處以「千刀萬剮」之刑,不料他被綁上刑場,劊子手都還沒動,北京的老百姓就撲上去搶咬袁崇煥的肉,直啃到了內臟,劊子手依規定一刀刀把他的肉割下來,北京百姓搶著買他的肉,買了咬一口、罵一聲漢奸(頁847-848)。這樣的忠臣良將,最後的下場卻是如此!這正是金庸大為悲憤不平的原因,小說便以袁崇煥舊部組成為袁崇煥復仇的地下組織「山宗」做起頭,而袁承志雖方年幼,但忠義之後的身分也正是山宗的靈魂人物。

  闖王李自成顛覆朝廷,也是《碧血劍》一個重要的背景架構。在小說裡,山宗與闖王結盟共創大業,共同的目標正是崇禎。無論是山宗或是一般老百姓,都認為闖軍正是亂世的救星,這「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更顯出百姓對闖王引頸期盼之至。然而事情並非如此,袁承志一行幫闖王打開城門、破了朝廷,看到的只是闖軍姦淫擄掠、濫取民財,無惡不作之極。小說的結束,正是袁承志尊為兄長、闖軍將領李岩因進言整飭軍紀,並且闖王因誤聽奸言認定李岩要奪他大位,李自成因而下令捉拿叛徒,終究逼得李岩自殺。李岩一死,袁承志一干人對世事心灰意懶,便隨著跑龍套的張朝唐到海外隱居了。

  愛情故事仍然是金庸小說筆下點睛的絕佳材料。金龍幫的小姐焦宛兒、長平公主阿九、夏青都是喜歡袁承志的,雖然袁承志跟夏青感情最好是毋庸置疑,無奈夏青愛吃飛醋得很。想起夏青給五毒教擄去時,焦宛兒和袁承志躲在床底下要伺機救人,便惹得夏青老大不高興,焦宛兒只得拉了同門師兄羅立如,要袁承志做主將她許配給師兄(頁616-617)。再者長平公主在山東道上第一次與袁承志見面,袁承志出手替她阻擋來敵,她便此一見鍾情。袁承志闖入宮中時不小心誤入長平公主的寢宮,卻看到她正在畫自己的畫像,這才發現她的心意,並且為了讓袁承志躲避侍衛的搜索,更讓他躲在自己床上,一時的肌膚接觸,想必長平公主心裡早已將自己許給了他。但闖軍入城,崇禎自殺,父喪國亡,又得知袁承志對夏青的情意,卻便心灰意冷、削髮為尼,法名「九難」。在華山上最後一次見面,蒙木桑道人收入門下,成了清初一代俠女(頁729-731)。

  看完《碧血劍》的那一刻是很失落的,甚至比《書劍恩仇錄》還失落。袁承志承載著身為忠良之後,那些袁氏舊部們救民於水火、匡正天下的夢想,卻在李岩死後劇情急轉直下,一行人都躲到海外去做化外之民了。金庸在書後的袁崇煥評傳提到:「『碧血劍』中的袁承志,在性格上只是一個平凡人物。他沒有抗拒艱難時事的勇氣,受了挫折後逃避海外,就像我們大多數在海外的人一樣(頁740)」。這番話算是讓我恍然大悟了。你看武俠小說有什麼期待呢?武藝絕倫,那是有可能的;功蓋天地,那倒不是金庸想給人的武俠印象。《碧血劍》讓我們知道,無論是忠義之後,還是武藝超群,武俠都跟你我一樣,就是一個平凡人;平凡人不會有撼動時代巨輪的抱負和力量,有的話,那是叫英雄,但金庸筆下的人物,不會是英雄主義的。所以現在我反而喜歡《碧血劍》的結局。國家如何,便如何吧!歷史如何,便如何吧!只要自覺俯仰不愧天地,又何必非得要讓自己在青史上記下一筆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庸 碧血劍
    全站熱搜

    阿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