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34024_1119936288021733_3336118713297294400_o  

  說也奇怪,我居然會去找愛情小說來看,放眼看過去書櫃,唯一一本跟愛情有關的小說是國中時候買的《戀香》,還是受了電視劇的影響才買的......愛情這兩個字似乎就跟我的人生完全沾不上點邊。不過其實也不是想試試愛情小說才讀這本書的,主要還是因為張愛玲這名字,實在太常在書店裡遇到了啊,她的著作歷久而不衰,也有將她比喻為當代曹雪芹者,可見這位大師級人物在文壇中的重要性。自以前還在念書時,就常常聽到張愛玲,但不知時隔多久的現在,我才透過這本《傾城之戀》,第一次去認識她;當學生就是這樣,就知道要去強記那些作家生平啊,修辭技巧啊,單詞解釋啊之類的,不當學生的現在,透過廣泛的閱讀,我覺得學習和見識到的,反而比以前多了,而且是真誠歡愉地想去接觸這些。

  皇冠出版了一個張愛玲典藏的系列,而這本《傾城之戀》是三部短篇小說的第一本,收錄<第一爐香>、<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封鎖>、<傾城之戀>、<琉璃瓦>、<金鎖記>這八篇短篇小說。其實張愛玲的文章,單是其中一篇就夠值得深入研究的了;以這本《傾城之戀》來說,大抵以一九三、四○年代的上海、香港為背景,描寫各種蒼涼、糾葛的愛情故事。我覺得讀張愛玲的小說,就真的有搭乘時光機回到近代中國的感覺;她的小說對那個時候的家族羈絆關係、社會網絡、當代價值觀,乃至於各種服裝、飾品、器物、生活習慣(如抽鴉片烟)等等,都有相當詳細的描述,讓讀者能有身歷其境之感。雖然有些用詞用語則不是現代常用的,但如果稍微思考一下,相信也不難猜出它的意思,所以整體而言,張愛玲的小說讓人讀來有種古典美的感覺,也不難閱讀。

  讀她的小說,往往彙集了許多情感於一身:荒誕、蒼涼、無奈,至於愛情小說裡常見的要素-浪漫-在這幾篇中大概就只有<傾城之戀>的結局比較接近這感覺,所以這樣的作品會讓人想要一再回味,因為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愛情不是韓劇裡演的和情歌裡唱的那樣,彷彿是一個只有兩個人的小天地,只由兩個人寫成的故事;影響愛情的因素太多了,習俗、社會氛圍、時局、父母、家族、經濟、偶發事件、國籍等等,每一樣都能讓單純的愛情起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其實讀完這些短篇,我寧可相信(或者說醒悟)這才是會發生在現實生活的故事,裡面有許多壓力、各種妥協。那些彷彿四若無人的你儂我儂的浪漫情節,還是留在幻想中就好了吧。

  這本《傾城之戀》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幾篇。<第二爐香>寫的是當時中國人性觀念尚未開放時,與西方配偶觀念落差而造成的遺憾。而且在香港的西方人還有「維持在殖民地應有的聲望」的包袱,所以致使羅傑的新婚妻子愫細誤將床笫之事鬧得滿城風雨後,羅傑因而承受不住社會壓力,最後走向自殺一途。這個短篇小說是張愛玲給我的第一個震撼教育,也是了解她小說風格的一把鑰匙。無論如何,這樣的情節在現代是太難想像的了,別說是洞房花燭夜,就是婚前性行為也不過是家常便飯;但<第二爐香>卻指出性觀念未開放之近代中國的境況,而且還相當難得地把西方人作為主角,描寫殖民者的困境。一般來說,只聽過殖民地淒涼的故事,站在殖民者的立場思考、體會這種文化衝擊和痛苦,最後殖民者不但吃了大虧還自殺-這個書寫角度倒是少見的,所以<第二爐香>算是讓我開了眼界的一篇小說。這種感覺也是在本書的幾篇文章中常常會有的,當你讀完後不自覺地反應「真的還假的......」時,需知道這即是張愛玲小說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怪誕的、荒謬的,卻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寫實。

  <心經>我也相當喜愛。不過在分享<心經>之前,可以先來講講這幾篇短篇小說的取名。<第一爐香>、<第二爐香>、<茉莉香片>這三篇,張愛玲是用類似說書人的角度在寫文章,在開始之前,先點爐香、沏壺茉莉香片茶,以佐接下來的故事。<封鎖>、<琉璃瓦>則是故事的基本背景,在小說前段就先敘明,例如電車在封鎖期間發生的事、琉璃瓦則是指寶貝女兒的意思。<傾城之戀>及<金鎖記>則是要待故事到最後才會說明這命名跟故事的關係。至於<心經>,則是要靠體會,小說中既無提心經二字,讀完後不解為何這篇要叫做<心經>,才在網路上找到原來這故事情節要暗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心經>的題材相當特別,也有著令人痛心的感受;女兒許小寒愛上父親許峯儀,小寒與峯儀若有似無的曖昧,讓許太太傷透了心,卻又莫可奈何-畢竟一邊是丈夫,一邊是女兒,又能如何呢-無奈、自卑及麻木,是這位母親的寫照。然而許峯儀最後竟然愛上了長相與女兒相似的小寒同學段綾卿!經過這件事情,一直處於競爭和排擠關係的母女兩人才首度互相諒解。看似是母女關係得以重新出發的正面結局,其實是建立在家庭破碎的基礎上。喜中有悲,分中有合,這一家子的未來如何,只留待讀者自行惆悵地猜想。

  再來就是<傾城之戀>。因為受其他篇的影響太深了,所以不看到最後一刻,實在令人無法確定這范柳原到底是不是真心愛白流蘇;但即使最後有個好的結果了,就證明范柳原自始至終都深愛著白流蘇了嗎?<傾城之戀>寫的是一個離了婚的女人白流蘇和一個長期旅居在外國的私生子范柳原的愛情故事,在承平時期,他們可以說各不服輸:白流蘇由於家庭壓力的關係,不得不在范柳原身上尋找翻身的機會,但基於擔心被占了便宜、失去主動性的心理,白流蘇一直不願接受范柳原的頻頻示愛;而范柳原對於白流蘇的無動於衷,既不死纏爛打,甚至還有點欲擒故縱的感覺(從他不阻撓白流蘇嚷嚷著要回家,以及他主動和白流蘇分開、要回英國去的舉動可見),且被白流蘇冷漠以對後,也增加和其他女人的接觸,「下了決心把流蘇冷一冷」(頁203)。從以上關係,都可以看出兩人堅持絕不先向愛情低頭的頑固。戰爭爆發,原本生活寬裕的兩人現在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相互扶持、努力過著平凡生活的他們終於成就了這段愛情,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登報結了婚,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見證最深刻的愛情。我覺得我在讀這篇小說之前,完全不了解「傾城之戀」的意思,還以為就是一段風靡全城、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然而在張愛玲筆下,真正的「傾城之戀」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頁220)」,誰也不知道她們的愛情之所以得以成全,是歸因於香港的陷落;抑或是上天是為了要成就他們的愛情,才讓香港牆傾頹圮......讀到這裡,我才發現這真正意義的「傾城之戀」。

  <金鎖記>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描寫生活充滿怨恨、待人毒辣的曹七巧,如何在嫁給重病丈夫後,因為種種不平與怨恨,漸漸將她的性格磨為一把利劍,揮向周遭所有的親友,連同自己和兒女一生的幸福一同陪葬。曹七巧這個人物的刻畫相當精細,張愛玲為她寫的每一句對話,字字都像針一樣,刺進讀者的心;這曹七巧的形象,根本就是把搬弄是非、自動腦補、尖酸刻薄和見不得別人好完全發揮到極致。這就是「金鎖」-黃金的枷鎖-「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頁285),她守著分得的家產,把這些錢鑄成黃金的枷鎖,銬上自己,也傷害別人。

  其實張愛玲的每篇小說都很值得細細品味,例如<封鎖>讓我讀來就有種黃粱一夢的感覺,這種突然之間,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的境況,讓人霎時像是在讀怪談文學一般(又想到芥川龍之介了)地感到詫異。我想我還會繼續追張愛玲的其他作品吧。推薦這本書,張愛玲,《傾城之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張愛玲 傾城之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淞 的頭像
    阿淞

    白日夢

    阿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