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戰城南>
這首<戰城南>,是蕭峯、虛竹、段譽等人在被遼國大軍追殺時,各人喟嘆國家一旦交戰,百姓不免生靈塗炭,段譽因而有感而吟。雖然每次都在想這次看完這部金庸還是別寫心得好了,不過掩卷不勝唏噓之餘,不禁還是想寫寫幾個字來紀念一下,特地是這部長達二千一百餘頁的《天龍八部》,距離上一篇讀書心得也已經有半年時間,確實也該來給部落格掃掃地了。
金庸每次都會帶入一點朝代的歷史,這回的主角是宋朝、遼國契丹人、大理段氏,還有意圖復興大燕的鮮卑慕容氏;兒女情長和武學細節姑且擱下,這篇主要來聊聊這些不同國家間的角力。宋朝文弱不振、大理偏安西南,向無揮兵鄰國之志。而遼國與宋朝在邊境上經常爭鬥掠奪,意欲南指;鮮卑亡國後欲圖中興,在中原積極攏絡群豪。蕭峯本是契丹人,卻因慕容氏欲勾起宋遼戰火而流落中原,又因遼人的身世而遭到中原武人的唾棄,最後輾轉回到故土,做了遼國的南院大王。宋朝時值太皇太后高氏病逝,結束了九年垂簾聽政的時代,哲宗趙煦真正掌權之時,卻欲行苛政,與遼國大動干戈以雪燕雲十六州被遼人占據之恥;而遼主耶律洪基得知趙煦覬覦遼土,並斥逐忠臣,也覺得這是與宋朝決戰的時機,託付蕭峯以宋王的大位,要他帶兵南征。蕭峯生於契丹、長於中原,縱身負絕世武功,卻心懷不忍人之心,成功勸諫耶律洪基罷兵之後,帶著對祖國不忠的愧疚,自盡於雁門關前。而慕容氏一族孜孜矻矻用盡心機,要做中興的春秋大夢 ,最後慕容復卻也眾叛親離,自己神智不清,活在皇帝夢裡了。
其實這《天龍八部》真的是看了很久,因為每次看到段譽那些情情愛愛還有內心戲各種OS都會覺得很出戲。不過蕭峯、虛竹和段譽義結金蘭互為兩肋插刀的部分還是很好看的,尤其蕭峯牽涉到國家間的矛盾,而虛竹成為武林高手的過程又真的是相當曲折神奇,也無怪乎《天龍八部》作為金庸眾多膾炙人口小說的其中一部,還是佔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