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本書,能明確地指引我們內心深處最缺乏的東西?
延續之前所說的,我認為自己還無法自詡為愛書人;這本《少年小樹之歌》自1977年出版以降,風靡了多少國家,影響了多少讀者,甚至我也在很久以前就聽過這本書的大名,但事實是,25歲,第一次讀它。最近接觸愈來愈多老書了,許多上個世紀的書,直到今日讀起來還是這麼地意味富饒,是這麼地歷久彌新;我相信「書」這個東西,只要還有讀者,只要還有願意傳遞下去的人,它就會像好酒一樣,愈陳愈香。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爸爸媽媽都已經過世的少年-小樹-在查拉幾族爺爺奶奶的照料下,在山裡過著印地安式生活的故事。大背景是,在白人到來之後,「祖國」消失了、查拉幾族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踏上「淚之途」(頁74-75)、土地被巧取強奪、開始需要「上教堂」、優勢語言的疏離感;在描述這些時代背景時,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詞,沒有悲壯的場景,一切對查拉幾族人不利的限制,都呈現在書裡那些一個又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瑣事」當中。這本書可以用很多面向去看待它,也能從許多方向去思考本書所帶來的啟發;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典範,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很好的哲學教材,也可以用人文歷史的角度去探討少數民族的困境,也能藉以嚮往人與自然的調和關係。也因此,看起來愈容易、愈平凡,在闔上書本後,往往愈難為它說點什麼結論,感想。
讀完後,最先浮現的兩個字是,簡單。
我覺得,使人們內心愈貧乏的,往往是那些急著想要填滿貧乏的貪婪。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感到富足的,無疑擁有一顆最為健壯的心靈。這本書寫得很美,溫暖的晨曦,撫過臉頰的微風,霜雪,繚繞在山腰的雲海;文字很有畫面,令人彷彿真的看到了那些美景,體會到那裏的溫度,不只我覺得很美,小樹覺得很美,小樹的爺爺奶奶也覺得很美,就連他們的狗兒們也是。這些由大地母親所哺育出來的,上天所賜予的,在文明世界的人們眼裡顯然不能當飯吃,但在小樹族人的眼裡,這些他們心靈賴以寄託的,必然比吃飯還重要。生有定時,死有定時,生於斯也死於斯,查拉幾族人似乎明白自己的末路,但他們不害怕路走到盡頭那天的到來,而是滿心富足地結束在燦爛大地上過完的燦爛人生。
推薦這本書,Forrest Carter,《少年小樹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