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50321_172547  

「當我能夠相信『製作完美的東西不是我的目標』時,對我來說,許多煩惱就都解決了。」

-松浦彌太郎,《最糟也最棒的書店》,頁114

 

  之所以會讀這本書,第一是好像很多獨立書店把它列為選書,第二是我也想看看比較平民式的開店模式。最近接連上了幾堂書店學的課程,但其實在上課中,大部分也就像是在閒聊,類似分享開店的酸甜苦辣等等,對於開店應備的需要、條件、資本、管道等等,可以說甚少提及。在這本書裡,松浦彌太郎提到,他在年輕時是一個對固有體制和自我定位感到模糊的人,休學之後,到美國接觸大量的藝文雜誌、書籍,才想到要回日本擺攤賣書的點子。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感覺到,開一間書店最重要的,並非資本雄厚與否和能不能賺錢(雖然這是我目前最在意的),其實有沒有堅定的意念,才是書店存續的重要關鍵。書店的存續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擺地攤、行動書車、店面、公寓店面,都是賣書的事業;如果今日你縱然資本足夠,但不能忍受虧損與沒有利潤,那麼這條路終究不能走得長遠。走這條路,似乎唯一的秘訣就在於「拚」和「忍」,比別人還拚、並且忍人所不能忍;比起我有沒有條件,更重要的也許是我行不行。

  以創業的角度來說,松浦彌太郎真算是鼓足了勇氣,也集結所有的行動力。有聽說過書店開在公寓裡的嗎?有聽過書店採預約制的嗎?「會選擇在公寓開店,是因為我希望可以提倡一件事,就是開店很簡單。......如果對商品有信心的話,不管是木造屋還是公寓,什麼樣的地方都可以開店」(頁52-53)我常覺得我的個性過於保守,沒有那種一股腦兒、熱血洋溢去做一件事的勇氣;這有可能是我本人個性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我沒有任何一毫可以揮霍的資源的關係。有時候我在想:「啊,要是我也可以像別人一樣,可以走錯路看看、可以跌倒再爬起來多好。」但現實是我的環境不容許我走錯路,自己終究還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提到另一個很好的概念,是關於「second birthday」。「人的一生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另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頁71)我也想真正地理解自己,想用正確的方式生活,但我似乎連正確是什麼都還不知道。我覺得松浦彌太郎的觀點,某些部份我真的相當能夠理解。例如對於競爭的看法,「如果遇到非戰不可的狀況,我一定會退讓。......爭逐只會傷害彼此,我相信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有人比我想做某個工作,由他來做一定比較好。我不喜歡以力量區分高下,如果這樣,我寧願讓一百步。反正不過就是百步,如果是百步,我隨時都可以讓」(頁108)如果是抱著這樣的看法,那麼在商場上捉對廝殺、汲營謀利絕不符合這種個性;這樣到底好不好呢?這個問題真的也困擾我很久了。一方面不想與人競爭,一方面卻又不服氣處處輸人,不是很矛盾嗎?說穿了也許只是自己沒有決心罷了。

  最後,是關於責任的問題。這提到了一個盲點,開店之於客人,到底有沒有責任?很直觀的想法是,我開店賣東西,銀貨兩訖,你願意買而我開心賣,彼此互不相欠,何來誰對誰有責任呢?松浦彌太郎用一個他想捐書給兒福機構的例子來說明這其中的關聯:「在兒童福利機構的小朋友們,大部分都是因為大人一些自私的理由才進來的。即使以公益角度來捐書,對小朋友來說,那是『大人有他們自己的目的』......如果大人隨便中斷捐書,小朋友就會覺得『果然大人都是不能相信的!』......要開始一件事情是非常簡單的,一樣的,要結束一件事情也很簡單,但是有時卻會因此而傷害到相關的人。」(頁85)而書店也跟這個例子一樣,「但如果因為覺得不再有趣,而變得辛苦,就輕易結束的話,對客人來說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法。雖然這麼說,但光是因為責任感而繼續下去也很奇怪,持續本身竟變成目的也很奇怪」(頁86)我覺得作者對這部分的思考相當深入且貼切。分兩個部分來談,一個是社會福利的部分,這我個人真的相當有體會啊。還記得大學社團就是在寒暑假會出營隊到山上給偏遠國小學生上課輔,這營隊也才一個禮拜,說穿了不就正是松浦彌太郎所謂「大人自己的目的」嗎?一個禮拜的營隊,小朋友才剛要認識你,而你帶著滿滿的收穫與感動,卻搭著車下山回到文明世界去了。第二個部分是關於書店存續與否對客人的影響,我覺得確實如同作者所言,對於對你已有信賴和需要的客人來說,的確是相當不負責任;但「堅持下去」究竟能不能變成目的呢?我認為確實不能,我們不是常說莫忘初衷嗎?為了堅持而繼續,原本的初衷就被替換掉了。我想這繼續與否,一定還有更好的平衡點。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可以說是在讀創業過程,也可以算是松浦彌太郎自己對於這些事的喃喃自語,但我覺得當中的許多觀點和思考,真的很值得細細探究。就推薦給對青春迷惘的青年吧,松浦彌太郎,《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arrow
arrow

    阿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