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74.jpg

第一柄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羣雄爭鋒。」

第二柄劍:「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第三柄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時恃之橫行天下。」

第四柄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金庸,《神鵰俠侶》,頁1062-1064

 

 

 

 

  一邊寫這篇,一邊放著這兩首點綴我枯寂童年的電視劇《神鵰俠侶》片頭及片尾,彷彿時光倒流。

  誠如所提,我對金庸的第一次接觸便是這部《神鵰俠侶》;小時候任賢齊演的電視劇老實說雖是忘得差不多了,不過放蕩不羈的楊過、冰清玉潔的小龍女,那印象卻是想忘也忘不掉;藉著這回讀小說的機會,把故事重新找回來。

  這部《神鵰俠侶》很妙,以劇情而言,楊過是《射鵰英雄傳》的「後續」,而小龍女的由來則是《射鵰英雄傳》的「前緣」。在射鵰裡,王重陽是一個已經逝去的人物,大家只知道他是全真教的開山掌門,以及保衛九陰真經的事蹟。而《神鵰俠侶》則起始於王重陽和林朝英的故事,王重陽當年抗金未果,不甘與金賊共居於同一片青天之下,因此憤而隱居在古墓之中。林朝英對王重陽向有情愫,數年後用計將王重陽激出古墓,並相約打賭,若是林朝英輸了,她便立時自刎,不再叨煩王重陽;如林朝英贏了,便須把古墓讓給她住,且王重陽必須終生聽林朝英的話,不得相違,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必須出家,並在古墓山上建寺陪她十年。其實王重陽原本就不欲贏林朝英而害她自刎,豈知林朝英也是很聰明的,設下詭計硬是贏了王重陽。無奈王重陽一心重家國、輕私情,雖然輸給林朝英,卻不願意和她結髮同居古墓,最後王重陽就真的出家當道士,開創全真教;而林朝英終身住在古墓中一步不出,這便是後人所說的「古墓派」(頁136-140)。古墓派就是小龍女的由來,小龍女和師姐李莫愁的師父,即是林朝英的丫鬟。可惜一對佳偶,饒是武功了得,在感情面前卻也只是手無寸鐵的男女。

  楊過的來由,在《射鵰英雄傳》已有交代,就是郭靖義弟楊康的兒子。楊康少年生性頑劣,確實是與身世有關,父母早亡,被郭靖和黃蓉收留之後,又被小公主郭芙和小屁孩大武、小武欺負,然後郭靖送他上全真教習武,又被那群牛鼻子道士欺負,最後只好逃到古墓裡去當小龍女的徒弟了。小龍女自幼就住在古墓裡,不懂外面世界的世俗禮法;楊過便是懂得,但從小被欺負慣了,也養成這身桀傲不馴的脾氣,當他們師徒倆出墓,武林中人得知這對師徒居然要踰矩結為夫婦,當然使他們倆受了相當多鄙夷,也分分合合了很多次。

  這《神鵰俠侶》雖然也足足四部,不過個人認為從第三部後半、甚至第四部楊過以「神鵰俠」重出江湖、遇見郭襄之後,劇情才開始進入高點。楊過因為小公主郭芙誤以為他害了他妹郭襄的性命,而斬了他的右臂。郭靖實在不愧是一代大俠,他的名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就說明了金庸的核心思想:「大俠」不是武功高者能當得,而是高義者能當得;雖然武俠這個元素在金庸小說佔了很大部分,也確實相當膾炙人口無庸置疑,但我認為金庸小說最大的價值還是在道德教育,比起道德,「武功」只是一個媒介和工具。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可以用武功去保家衛國,也可以用武功禍國殃民;這也就像射鵰裡的王重陽最終還是不忍把《九陰真經》毀去一樣,結果好壞,端看如何使用罷了。郭靖的俠義,也表現在他對是非善惡的分別,他知道郭芙任性斬了楊過的手臂,便說:「好,你伸出右臂來。你斬斷人家一臂,我也斬斷你一臂。你爹爹一生正直,決不敢循私妄為,庇護女兒(頁1080)」。另外,他半生保衛襄陽城,使南宋免於蒙古鐵蹄的踐踏,但小女兒郭襄卻被蒙古國師金輪法王捉去當人質,準備在襄陽城下燒了威脅郭靖,郭靖義憤填膺地喊道:「襄兒聽著,你是大宋的好女兒,慷慨就義,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後定當殺了這萬惡奸僧,為你報仇。懂得了麼?」雖然郭襄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女孩,但虎父無犬女,一門忠義竟然如斯,郭襄含淚道:「爹爹媽媽,女兒不怕!」(頁1593-1594)。射鵰裡的郭靖,是個武功高強、對黃蓉感情堅定的好男兒;但神鵰裡的郭靖,是個為國為民、不敢以私廢公的一代大俠,看到這樣的郭靖,我是很敬佩的。

  話說小龍女為了幫助楊過解絕情谷中的情花之毒,而自絕於絕情谷底十六年。絕情谷絕壁上刻的「十六年後,在此重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小龍女囑夫君楊郎,珍重萬千,務求相聚(頁1313)」,便成了楊過這十六年來活下去的動力。在這段期間裡,楊過跟著偶然相遇的神鵰兄,習練已逝武林前輩「獨孤求敗」的劍法。本篇引言的四把劍,就是獨孤求敗劍塚裡埋藏的遺言;我覺得這四把劍確實是意味富饒,也隱喻人生的進境。第一把劍象徵少時鋒芒畢露、喜與人爭雄;第二把劍則是血氣方剛、鑄成大錯,悔恨無及。到了第三把劍的境界,「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一把沒有刀鋒、又鈍又笨重的玄鐵劍,居然能使得跟一般的利劍一樣削鐵斬石?這大概有點像庖丁解牛的程度了,當劍法摸得熟透,就像廚師對牛的骨骼肌肉紋理皆了然於心時,那真是信手拈來、無往不利。到了最後一層境界,就算手上只有一根木劍,也使得跟利劍一樣,更甚者「無劍勝有劍」,這真的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概念,就以前曾經粗淺了解一些道家學說,覺得這已漸漸符合道家所謂抱元守一、上善若水的進境。金庸把人生各階段的哲理融合在這四句劍訣裡,確實是相當精妙;獨孤求敗這個人雖然已經死了,但透過這四句話卻又讓人感覺這個人物又活靈活現於紙上,足見描寫功力的深厚。

  歷史不會在金庸小說裡佔很多篇幅,但少了歷史的元素卻會使金庸小說相形失色。《神鵰俠侶》的最後,蒙古大汗蒙哥與四王子忽必烈率大軍直取襄陽城,而郭靖、黃藥師等中原武林好手發動二十八宿大陣於襄陽城外破敵,千軍萬馬、疆場豪情,那股拋頭顱灑熱血的壯麗場景彷彿活躍在讀者的眼前。有時想想,這是什麼樣的情懷?半生兵馬倥傯,只為守住這座不可能永遠守住的襄陽城,明知宋朝氣數已盡,河山破敗、奸臣當道,但還是有一群人知其不可而為之。有朝一日,我如在生命的最後望向最後一眼夕陽,腦海裡最惋惜的的會是什麼?也許就是當年缺乏了那股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

  事過境遷,《射鵰英雄傳》裡的「五絕」,西毒歐陽鋒、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陽均已謝世,「北俠」郭靖、「西狂」楊過、「中頑童」周伯通取而代之,從此「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新五絕,賡續傳為武林美談。

  文至尾聲,敢借楊過最後一句臺詞作結:「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頁1659)

  豪情壯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庸 神鵰俠侶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淞 的頭像
    阿淞

    白日夢

    阿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