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9481.jpg

  ALDOUS LEONARD HUXLEY(下稱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再訪美麗新世界》是今年的禮物,雖然拖了這麼久才把它看完。自從調進去後閱讀量簡直大幅下降,總覺得上班有夠燒腦,下了班只想滑手機耍廢。《美麗新世界》是繼《一九八四》之後,我看的反烏托邦三大小說的第二本了;前者寫於1932年,後者寫於1948年,而這兩本雖然都是反烏托邦的作品,所設定的世界卻截然不同。

  美麗新世界 一九八四
社會分層 先天人種培育差異 後天階級制
控制強度 懷柔 高壓
控制方式 基因工程、娛樂藥物 電幕監視、互相舉報
洗腦方式 催眠教育 歷史改造、酷刑教育
性觀念 鼓勵開放 嚴禁
英雄主義 吾主福特 老大哥
世界概況 無國家分界 分為三大國

  一樣都是反烏托邦,但這兩本書對於烏托邦到底長怎樣,則持基本上完全相反的意見。《美麗新世界》的社會是要讓你快樂,每天銷魂地不知道要挑戰現狀,達到維持穩定的目的,而《一九八四》則是要讓你不敢反抗,一旦反抗便會用各種酷刑改造你。赫胥黎以野蠻人對文明世界的憧憬、失望、逃離到自我了結的過程,說明烏托邦的社會與自由人格背道而馳;福特的世界可以很美好,前提是以政治和思想的自由換取生活的自由。《美麗新世界》即便放到今日來看,依然是相當引人深省的。即使它和《一九八四》一樣,書中的社會都沒有像他們預言中那樣出現,不過正是有這樣的預言,警惕人們千萬不要成為預言中的可憐蟲。

  《再訪美麗新世界》則有點像是赫胥黎本人對《美麗新世界》的點評,以及為讀者解析《美麗新世界》的架構。他提出烏托邦世界的出現,乃是由於根本問題-「人口過剩」,在人口過剩之下,導致社會過度組織化,並且透過宣傳、推銷、洗腦(無論是政治上或商業上),來降低人們對自由意志的需求。赫胥黎提到「大眾傳播工具皆由大財閥所屬成員所控制。宣傳費用提高以及大眾傳播工具操於少數人之手」(頁67)是一種「經濟檢查制度」,在極權國家,宣傳工具自然是由政府所掌控,不過在民主國家呢?似乎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這讓我想到最近中天面臨到執照到期的問題,到底不中立的媒體也能算是一種言論自由呢?或是政府對媒體的審查機制是一種自由迫害呢?

  宗教是一種特別的結構。赫胥黎提到希特勒對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崇敬,因為教會成功控制信徒的高明手法;要如何「使一般人對上帝或個人救贖的信心轉移到國家、世俗榮譽,或領導者身上等,乃是過去領導人物,處心積慮所要達到的目標」(頁72)。所有的獨裁者都應該向宗教學習,從歷史上來看,宗教打擊異端的手段並沒有比獨裁者打擊異己還要手下留情,然而宗教的支持者仍然深信不疑,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

  民主似乎是個不錯的政治制度,不過在人口過剩的社會下,真的能夠做到「票票等值」嗎?「選民愈多,選票的價值便愈小。倘若選民祉是幾百萬人中的一員,那麼個別選舉人便會感覺到自身的無關緊要。......人口數目的增加以及科技的進步導致組織數目的增加及其複雜性的加重,並間接促使大權集中在少數官員手中」(頁89)。除了赫胥黎講到的這點之外,我覺得民主制度當然不是完美的制度,例如選民的一票跟代議士一票的份量有一樣嗎?當你選出的民意代表在國會幫你投下同意或反對法案的一票時,那是代表你的意見嗎?另外,美國採取的「選舉人制」,「勝者全拿」是代表那一州州民的意見嗎?也難怪在人口過剩的民主社會裡,選票的價值在選民的心中愈來愈低,反正人那麼多,我投了也沒影響;一個選舉最多約有七成的投票率,那麼剩下的三成的?在民主社會裡,有三成的選民不願表示意見,那代表什麼呢?

  當我們在講求個人自由的時候,總是會把人類必須「社會化」這件事拿出來談論一番。赫胥黎認為「人類並不完全是社會動物,他們祉是適度地合羣而已。人類的社會並不像蜂房或蟻巢一樣的是一種純粹的有機體;人類社會是一種組織,換言之,他是供集體生活之用的一種特別機器」(頁146)。我覺得這一點似乎正確又不完全正確;在《美麗新世界》裡,文明社會是烏托邦的、組織化的、社會化的,而野蠻人的社會相對是自由的。但即便是在野蠻人的社會,仍然有社會規則必須依循,如果不依循這些社會化的規則,也是會受到撻伐、排擠等等,應該說人類從集體狩獵的時代以來就已經很難分辨到底人是社會的一分子,還是社會是因應人的需求而存在;再者,人們為了獲得經濟及生活上的安全而接受社會規則,對他來說算是放棄自由嗎?我想這點每個人的感受都應該都不一樣而沒有統一標準。

  好了,我的反烏托邦三大小說剩下一本了。

arrow
arrow

    阿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